□ 胡立彪
近段時期,各餐飲電商平臺興起低價團購風,普通套餐打五折、六折很常見,有的團購價甚至低至一折。但問題隨之而來,消費者吐槽一些團購餐份量少、質量差,服務嚴重縮水,存在隱性消費門檻等;不少餐飲從業(yè)者抱怨如此低價團購帶來惡性競爭,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
團購作為一種購物方式,其最基本的邏輯是薄利多銷,不少商家給出低于零售價的商品和服務折扣價,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隨著電子商務普及,團購更加便利,其商業(yè)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商家關注。近些年,網絡餐飲領域引入團購模式,一些商家借此吸引消費流量、增強消費黏性、宣傳商業(yè)品牌、搶占或鞏固市場空間,收效明顯。
不過,餐飲行業(yè)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商家為了流量過度依賴低價團購,讓這種營銷模式走上一條歧路。今年上半年,餐飲業(yè)行情整體低迷,各餐飲品類都使出渾身解數增加收益。除了一些新開餐廳積極通過低價團購引流外,很多知名品牌也被裹挾著加入低價團購大軍,設置各類團購套餐,利用在線平臺進行“傾銷”。但是,玩團購的商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獲利,大多數餐廳卻因此陷入經營困境。有評論稱,現在許多餐飲商家陷入一種“分裂”狀態(tài),他們一方面義正辭嚴地痛斥低價團購的危害,另一方面又不甘落后地加入低價團購這臺“絞肉機”。
低價團購被稱為“絞肉機”,根本原因在于這種營銷模式太過追求低價,只傳遞“價格很低”這一個價值點,其結果不外乎兩個,要么是因為設置的價格不夠低而沒有引流效果;要么非常有效,但吸引的大都是價格敏感型客戶,他們很難為餐廳提供額外價值。這部分客戶習慣于為低價買單,具有典型的“羊毛黨”性格,基本不會在該餐廳內增加其他消費,而且,餐廳恢復正價之后,他們一般也不會再次到店消費,成為餐廳期待的回頭客。
更重要的是,低價往往意味著低質,而一旦突破了質量底線,任何營銷手段都會走入死胡同。曾有餐飲商家上線“66元吃文昌雞”團購套餐產品,但實際上文昌雞的采購成本就可能超過60元,若加上加工等其他成本,賣66元的成品文昌雞絕對屬于“賠本賺吆喝”,若商家此時還想賺錢,那就只能玩貓膩——當價格“內卷”到商家很難獲利時,其必然會將相關產品按照低品質、低成本的模式來操作,甚至干起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的勾當。
一位餐飲從業(yè)者無奈表示,如今是線上營銷時代,很多平臺基于線上流量的邏輯,會將優(yōu)惠、低價團購產品作為品牌露出的權重項,如果餐飲商家不上線類似的低價團購產品,便得不到優(yōu)先推薦,線上流量就會受到很大影響,生意甚至可能一落千丈。如今幾乎所有餐飲品牌都在用打折的方式來瓜分流量池,長此以往,消費者便會養(yǎng)成購買低價團購餐的習慣,品質好、服務好的正價餐飲產品將無人問津,進而讓更多的平臺、品牌不得不加入到這場低價團購的內耗中,行業(yè)便會掉進惡性循環(huán)的漩渦。
愈演愈烈的低價團購,背后是餐品、服務質量的下降,是餐飲行業(yè)的一種倒退,甚至是餐飲產業(yè)的崩壞。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整個行業(yè)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警惕。業(yè)內人士指出,餐飲經營者應搞清市場規(guī)律,算好低價營銷成本賬和誠信賬,守住商業(yè)底線和法律紅線。同時,應在優(yōu)化管理機制、壓縮供應鏈長度、提升服務交通上多下功夫。相關部門也要行動起來,聯(lián)合行業(yè)協(xié)會、網絡平臺等加強對虛假宣傳、消費欺詐、低價傾銷、違法格式合同等問題的治理,及時有效處置消費者投訴舉報,倒逼、引導商家把低價團購活動拉回正軌。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