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视频|亚洲无码综合一区|国产国语一级在线播放

  • <strike id="kyimi"><code id="kyimi"></code></strike>
  • <center id="kyimi"></center>
    <delect id="kyimi"></delect>
    <dl id="kyimi"><small id="kyimi"></small></dl>
    中國質量新聞網
    您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中國質量報>>第二版>>

    有市場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

    2021-05-28 10:42:49 中國質量報

    □ 胡立彪

    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前4個月,我國茶葉總出口量為10.41萬噸,同比減少3.95%。尤其普洱茶出口,銳減21.5%,4個月僅出口753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6噸。業(yè)內人士指出,依目前的市場情況看,我國今年全年茶葉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事實上,“不容樂觀”的情況并非現(xiàn)在才有。35萬噸,這是我國茶葉出口量的“基準線”,多年來的數據都是在它附近作小幅起伏,未曾有過大的變化。

    在不久前剛落幕的2021第18屆上海國際茶業(yè)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仲華參加論壇會時表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茶園面積占全球60%以上,茶葉產量約占全球50%。從2020年的總產量看,我國以298.6萬噸排名第一,第二至第五位依次是印度(125.6萬噸)、肯尼亞(56.9萬噸)、土耳其(28萬噸)、斯里蘭卡(27.8萬噸)。但是,茶葉出口量我國以35萬噸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一的肯尼亞出口量達到52萬噸。若以茶葉出口量與總產量之比排名,我國的名次就更低了,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的比例均超過90%,印度也達到了近17%,而我國只有不到12%。

    我國茶葉出口量小,在全球市場缺少話語權,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國茶葉規(guī)模化程度不夠,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企業(yè)、大品牌。國內茶業(yè)領域多年前就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7萬多家茶企,年利潤抵不過英國立頓一家?!?020年7月,有報道稱,中茶股份和瀾滄古茶兩家茶企曾公布招股書,欲爭奪中國茶葉第一股的身份,從當時公布的2019年的數據看,中茶股份的營收只有16.3億元。而立頓茶當年的營收則達到20.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3.3億元)。10倍之差,令人汗顏。

    國內沒有出現(xiàn)有實力的茶葉品牌,與我國當前茶葉產業(yè)經營方式較為落后直接相關。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主要產茶國,茶葉生產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yè)化管理和經營。這種經營方式不僅生產效率高,而且茶葉品質好,有很高的市場認可度。而在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茶葉放開經營后,大多數茶園都承包給了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生產經營。這種一家一戶獨立生產經營的方式有諸多弊端,比如,生產效率不高,生產標準難以統(tǒng)一,產品質量不均衡、不穩(wěn)定,銷售市場混亂等。盡管近年來我國茶產區(qū)都在探索合作經營、公司化經營,但進展并不順利,收效也不明顯。

    與規(guī)?;藴驶潭容^低相應,我國各地茶葉生產加工均強調手工傳統(tǒng)及地域特色。表面看這是在維護地方茶品牌的內涵,但從更長遠的市場發(fā)展角度看,這樣做恰恰阻礙了茶品牌的壯大。人們看到,地方茶品牌多因地域屬性太過鮮明而具有較強的排異性,這雖有助于保持區(qū)分度,但由于缺乏融合性容易將自己孤立于市場。此外,我國茶品類眾多,其間也缺乏共生性。國內茶葉經營往往以品類進行區(qū)隔,形成許多或隱或顯的壁壘,很少見到有人既做紅茶也做綠茶,因為兼營多品種往往被認為不專業(yè)。茶企橫向跨品類發(fā)展因“不夠專業(yè)”而難度較大,也少有成功案例。這自然也阻礙企業(yè)做大、品牌做強。

    當然,國內茶文化長期存在諸多消費偏見,形成不好的市場導向,給茶產業(yè)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按說茶葉作為一種飲品,買來喝就是了,但在我國民間,向來有“會喝茶”與“不會喝茶”之說。前者修煉出各種喝茶的“技藝”并以此為資本,劃定一個圈子,令后者難以企及。另一種危害極大的現(xiàn)象,就是“炒茶”。近些年“天價茶”越炒越厲害,讓茶葉市場濡染上很重的投機風氣。消費領域的自我設限,阻遏了普通大眾的茶葉消費熱情,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茶葉消費規(guī)模,而炒茶投機之風則會淆亂茶葉市場正常的價格和價值體系。

    離開市場規(guī)模和穩(wěn)定價值底蘊的支撐,茶品牌就無法真正擁有統(tǒng)治市場的力量。

    正是因為品牌叫不響,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和競爭力都很低,一直難以走出“一流品質,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怪圈。有市場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市場怎么打開?其實方法并不難找。前文分析了我國茶品牌弱小的原因,關鍵是怎樣突破這些禁錮,扎扎實實地做產品、做市場、做品牌。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

    (責任編輯:水川)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

    圖片新聞
    •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仙子腳鎮(zhèn)積極引導農 ...

    • 河南省洛陽市中國一拖生產車間

    •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護航夏季食 ...

    • 種下水果 收獲“甜蜜”

    • 內蒙古包頭市市場監(jiān)管局舉辦紀念5· ...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