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雪草
電子時代,誰還會有耐心手寫一封家書?在電話、視頻、微信等方便快捷的時代,誰還會望穿秋水,等待鴻雁傳書?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還是對手寫的家書特別眷念,一滴飽含情愫的濃墨,靜靜滴落在宣紙上,或簪花小楷,或龍飛鳳舞。白紙素箋,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橫平豎直,墨香繾綣。聞著紙墨的芬芳,斟詞酌句的同時,想起家人的一顰一笑,想起家人的關(guān)懷掛念,心中會泛起美好溫馨的漣漪。
家書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幾千年來,承載和綿延著生生不息的親情文化。唐代詩人杜甫寫下千古不朽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明人袁凱也曾寫過關(guān)于家書的詩:“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痹瑒P得三千里外家書一封,信中寫了整整十五行,每一行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早點回家!字字句句,殷切之意,溢于言表,怎能讓人不感動?
家書有時候也不僅僅是家書,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心意,是一種愿望,一種傳達,也是一種安慰,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誠與摯愛,傳承的是一脈相承、血濃于水的親情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前人留下來的經(jīng)典家書也很多,最著名的當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其臨終前留下短短不足百字的《誡子書》,字字珠肌、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成為后人存身立世的名篇;清朝名臣曾國藩的家書很勵志,留下很多傳世名言;畫家鄭板橋的家書雖然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16封,卻是修身為文的典范;林覺民的《與妻書》,其實是與妻子的訣別信,感人肺腑,充滿民族大義;還有作家沈從文的家書,充滿田園牧歌般的愛情和夢囈般的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p>
那些傳承下來的家書很多很多,有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和時光的印跡。
傅雷先生的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被后世當成家庭教育的范本,學生時代讀《傅雷家書》,只覺得生硬、老套,甚至一知半解,后來經(jīng)歷多了,才漸漸有一點懂得書中的用情之深?!爸馈焙汀岸谩?,這中間遠隔千山萬水。那些教誨,那些思想,情感真摯,才情并茂,令人受益匪淺。
寫家書的時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心中滿滿都是溫情,都是牽掛,都是愛,像清流小溪逐于筆端,傳遞出的溫度足以感動所有人。收信的時刻是最安慰的時刻,不管信中說的是什么,報喜抑或報憂,又或者僅僅是庸?,嵤?,但只要有了你的訊息,那就是內(nèi)心深處最幸福的時刻。
手寫的家書已漸行漸遠,但是家書的經(jīng)典魅力卻不會被磨滅,想念手寫家書的美好時光,想念讀信時的會心微笑,我想,傳承家書文化也許是每一個人都應(yīng)擔負起來的責任。
《中國質(zhì)量報》